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平面镜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平面镜成像实验以及平面镜成像实验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结论
目的:研究平面镜成像具有什么特点?
猜想:根据问题回答,加上“可能”二字。
器材:玻璃镜、两只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直尺。
主要过程:点燃一只蜡烛,放置在玻璃镜的一端,眼睛在这一端观察像,用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镜另一端寻找像的位置,直到与像完全重合为止,做好标记;再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操作。填好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是虚像。(4点)
质疑:1.实验中玻璃镜的厚度有何要求?答:尽量选择薄玻璃镜。
2.为何选择用两只大小完全的蜡烛实验?答: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为什么未点燃的蜡烛有时无法完全与像重合?答:其一,玻璃镜有两个反射面,蜡烛通过玻璃镜形成两个虚像。(选用的玻璃镜越薄,越便于准确操作);其二,可能是玻璃镜竖直在桌面,稍微倾斜,造成操作困难。
4.选用直尺的目的是什么?答: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
5.选用玻璃镜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答:便于观察和找到像的位置。
6.虚像的特点和成因?答:不能用光屏承接,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步骤:
1、仪器和器材准备。蜡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2、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接着在透明玻璃的两侧放置蜡烛(两根蜡烛要确保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移动并测量两根蜡烛与透明玻璃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4、做好实验后收拾器材,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研究。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扩展资料:
平面镜成像特性:
但在实验中,我们常用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不需点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
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由平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
即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所以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
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实际上是前后相反,但是教科书上是左右相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内容如下: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可以用物理方法的等效替代法。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我们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两支蜡烛,透光的平面镜,刻度尺,白纸和火柴。
步骤如下:在桌面上铺开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画一条直线,平面镜垂直于这条直线上。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点燃的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住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证明了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是虚像。
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并与点燃的蜡烛大小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的蜡烛也像被点燃了一样。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用笔记下两只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并用刻度尺量出并标注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和未点燃的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距离的大小后,发现距离是相等的。
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距离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