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是成语,没有实际意义,单字释义如下:
一、虎
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
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
3、露出凶相:虎起脸。
4、姓。
5、同“唬”。
二、贲
[ bēn ]
1、见〖虎贲〗。
2、姓。
[ bì ]
装饰得很美的样子。
三、之
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四、师
1、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教师。
2、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术的人:工程师。理发师。
3、效法:师法。
4、榜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5、军队:出师。劳师动众。
6、军队编制单位。在军之下,团之上。
7、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
8、对和尚、尼姑的尊称:禅师。师太。
扩展资料
1、壁虎:[bì hǔ]
爬行动物,身体扁平,四肢短,趾端扩展,有黏附能力,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也叫蝎虎。旧称守宫。
2、虎符:[hǔ fú]
中国古代帝王调兵用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两半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右半存于朝廷,左半交给带兵将帅。调发军队时须持符验合,作为凭证。战国到隋代盛行,唐代改用鱼符。
3、虎视:[hǔ shì] :贪婪而凶狠地注视:~眈眈。
4、虎步:[hǔ bù] :矫健威武的脚步:迈着~,噔噔噔地走上台来。
5、虎气:[hǔ qì] :形容有气势:小伙子方脸大眼,瞧着挺~。